11月30日,由我院主办、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语言文化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的“中外诗歌翻译与诗学互鉴青年学者论坛”在外研社南楼二层第四会议室举行,40余位来自全国高校和出版社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我院党总支书记陈洪兵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论坛发起人我院教师胡婷婷主持。
陈洪兵向与会学者表示欢迎。他介绍了学院的历史沿革、发展理念、业务范畴、师资队伍、办学规模,以及在强国建设新征程中的实践成果和发展方向,希望此次论坛能够推动诗歌翻译与诗学批评领域的深度对话,探讨中外诗学的共鸣与差异,进一步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论坛分为四场,15位青年学者发言。
第一场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秦立彦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教授顾钧评议。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诗歌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广生以“从汉诗的多元文化内共生形态思考诗歌翻译”为题,指出汉诗具有多元文化内共生的特质,从这一特质出发,或可发现译介学、翻译学等学科范式未曾言及却关涉诗歌翻译的某种本质之处;我校英语学院副教授许小凡以“自我翻译与民族的自我赋形:以蒋彝《湖区画记》与《伦敦集萃》为例”为题,提出蒋彝自创英文诗的翻译风格在呈现中西文明的同时并不着重强调东方文明的纵深及其复杂性,而是借助文人小品类的体裁与风格,将民族文化呈现为普世文化中一个略有差异却并非神秘的面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辞书部副编审车云峰以“情之所至,是以为诗”为题,分享了翻译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和罗尔德·达尔作品的实践经验,以及《莎士比亚诗集》的责编体会,阐述了译诗源于情感共鸣所激发的翻译冲动,精于反复推敲的细致雕琢的观点。
第二场由我校中国文化研究院教授李真主持,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孟庆波评议。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蒋向艳以“庞德的‘三诗’理论与其《诗经》英译实践”为题,介绍了庞德如何以意象法构建其1954年《诗经》英译本的图像;常州大学西班牙语系教师吕霄霄以“《静女》的西班牙语翻译研究”为题,对四种西班牙语《诗经》译本中《静女》的翻译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译者的翻译特色和理念,比较不同身份译者在诗词选择和翻译成果上的异同;顾钧以“《夜雨寄北》寄给谁?——从英译谈起”为题,指出中外学者和翻译家对《夜雨寄北》是寄给妻子还是朋友一直存在争议,在综合比较评述各家观点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解读。
第三场由车云峰主持,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葛文峰评议。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如利以“《短歌行》的互文性特征及其翻译”为题,通过分析曹操《短歌行》在主题、体裁、引文、用典等方面的互文性特征,探讨了在翻译中体现这些互文性特征的思路和技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时代治水社会科学研究院、水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丽丽以“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陶诗翻译特色”为题,指出海陶玮的译著《陶潜诗集》呈现出“译-注-评”的面貌,并分析其在翻译、注释和评论方面的特色;胡婷婷以“洛威尔诗歌创作技巧在汉诗翻译中的运用”为题,通过比较美国意象派诗人洛威尔翻译的部分汉诗与其创作的英文诗,发现洛威尔在翻译汉诗集《松花笺》的初期,将其诗歌创作技巧和意象派诗人的写诗原则融入部分译诗之中;我校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日以“李白《长干行·其一》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为题,探讨了韦利、庞德、许渊冲的《长干行·其一》译文,并从诗题、意象、情味、文风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三位译者的翻译策略和风格特征。
第四场由刘丽丽主持,王如利评议。孟庆波以“雷之波的《西文中国诗歌翻译及研究目录》研究”为题,介绍目录情况,评价其学术史价值,并指出其不足;我校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师王书慧以“孔子、李白、苏轼和Yin Hsiu Jen(?)在冰岛”为题,讨论中国古典诗歌在冰岛的翻译和接受;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季淑凤以“古词译介与经典重构:美国李清照词的翻译出版”为题,介绍李清照词在美国翻译出版的情况,分析多元化的译者文化身份,探讨李清照词如何入选权威文学选集,重构了其在美国的经典地位;葛文峰以“李清照词首译考辨及其创译在美国的传承——从朱迪特·戈蒂耶到怀特尔、雷克思罗斯”为题,考辩西译李清照词的源头,讨论西方世界李清照词创意翻译风格的传承与确立;我校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冯燕琴以“礼乐曲《先祖颂》的三次译介及原因探析”为题,介绍中国礼仪乐舞曲《先祖颂》的三次译介过程,探究不同译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译介的翻译缘起,以及背后所体现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目的。
论坛的圆桌讨论由王广生主持,与会学者围绕诗歌翻译的标准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