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课堂

活着就是要工作——陈琳教授访谈

发表时间:2008-11-01 浏览次数:

采写/周晟

陈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著名外语教育家。曾任北外海南分校校长,成人教育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组长、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北京市民讲外语工程组委会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国老教授协会外国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前言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奥运期间,大量外宾来到北京,语言不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北外利用语种丰富的优势,成立多语言服务中心,从师生中优中选优,在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提供24小时值守热线,用44种语言为外国游客游览北京、观看奥运盛会提供了“无障碍”语言环境。

而在多语言服务中心辉煌成就的背后,正是这位今年已80岁高龄的老教授的日夜耕耘与辛勤工作。身兼数职的他不仅积极参与组建多语言服务中心,还在奥运期间担任多语言服务中心顾问,为英语服务提供指导。

陈琳教授的办公室在冬日和煦的阳光里显得温馨而充满活力,环顾四周,墙上贴着些许老照片,它们有怎样的故事?靠窗处的书柜满满地陈列着各类词典和诸多英语教育教学著作;书桌上叠满了大小文件,井然有序。见记者来到了办公室,陈琳教授放下了手中电话,采访就此开始。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好陈教授,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在本次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外的多语言服务中心承担了大量的翻译工作,给各国外宾和奥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请问您当初积极参与组建多语言服务中心的初衷什么?中心运作后具体工作都有哪些?您作为多语言服务中心的顾问,又具体负责哪些项目?

陈琳教授(以下简称陈):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了,首先要回到六年前。当时的国际奥组委主席罗格曾对我国承办奥运有“三大不放心”,前两个分别为城市空气和交通问题,而第三个就是语言交流。因此在我国开始筹备奥运时学校领导就向奥组委递交了申请,希望能利用学校语言上的优势,成立一个多语言服务中心,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做出贡献。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先生对此非常重视,当即批准了我们的申请,北京奥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应运而生。同时,我被任命为多语言服务中心的顾问。说到具体工作,我更多的是作为一座桥梁,负责中心和北京奥组委的交流沟通。中心有什么困难疑问,我传递给北京奥组委,并将奥组委的答复反馈给中心。

在本次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多语言服务中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个人更乐意将其称之为“语言服务上的最后防线”。负责本次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外派出了由三千多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其中大部分为语言翻译和服务。当志愿者们在工作期间碰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就会求助于中心。截止奥运会结束,中心成功提供了3000余次各语种的电话翻译服务,赢得了各国外宾以及全国人民的好评。最近,中心还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

记:中心的成就确实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在中心运作期间,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其中让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陈:多语言服务中心的建立获得了国家和校方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特意改建了整幢寝室楼,引进了各种先进装备,尽一切可能保证了中心稳定运作。因此我想中心运行最大的困难并非是物质层面的。整个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多语言服务中心为奥林匹克大家庭、各竞赛场馆及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和服务场所通过电话翻译方式提供44个语种的语言服务,其中10个语种24小时值守热线和34个语种18小时值守热线。在残奥会期间,又提供了9个语种和一个话务热线24小时电话值守热线,这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多大的毅力和信念才能有如此成绩。因此我想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心理和体力上的极限。所幸各个语系派出教学骨干全力支持中心的运作,我们有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他们日夜坚守岗位。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队伍,中心才能圆满完成任务。在此我对所有的工作人员深表感谢。

再说说中心运作期间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事情。有一次,一个非洲代表团的队员急需帮助,但是由于该运动员所说的语言非常冷僻,随团的语言志愿者完全没辙,最后只能向中心求助。经过一番千辛万苦的沟通我们终于顺利解决了他的问题。其实事情本身并不大,该名运动员由于不会使用奥运村的洗衣机导致无法换洗衣物,但当我们成功地为他排忧解难后,我感到由衷的骄傲和欣慰之情。我们的团队是如此优秀,无论情况怎样,无论多么细小,我们都会投入百分百的努力来解决它,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民的责任心和精神风貌。

记:请问一下陈琳教授,很多奥运场馆都建立了畅销使用机制,那么我们的多语言服务中心接下来打算如何使用?

陈:奥运会结束后,多语言服务中心的任务也就告一段落。直接的语言服务结束了,但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奥运刚过,学校党政领导就致信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先生,希望多语言服务中心能在政府的领导下继续为国家做贡献,为北京的国际化做贡献。刘淇先生也非常重视学校的建议,马上回信,高度赞扬了多语言服务中心在奥运会期间所做的突出贡献并希望多语言服务中心能长期为祖国,为北京的发展做更多贡献。现在由校方,北京市外事办和北京市教育委组成的三方会议正在研究协商多语言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多语言服务中心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它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记:奥运会工作告一段落了,陈教授您接下来有何打算?此时您最想对北外的志愿者们说些什么?还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和世界接轨的范围越来越大,对于我们外语专业学生来说,以后可能会当翻译,外交官等和世界接触更密切的工作,那么在您看来,我们想做好自己的工作,需要作出那些改进?

陈:眼下我正担任国家省部级干部工作学习班的顾问工作,定期办一些讲座。对志愿者们,我想说,你们做的很好!同时我还想说,这次志愿者活动对我们同学是一次收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过于浮躁和功利了,我想通过这次的志愿者活动,同学们一定有了不少感想和体会,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我想这次经验对所有志愿者同学都是一次精神上的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记住这次经验,记住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将志愿者精神继续发扬,这也是我对每个同学的期许。

后记

电话铃又一次想起,采访也暂告段落。陈琳教授又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去。来之前我曾多次困惑,怎样的人能够五十多年如一日在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虽未有更多机会与陈教授促膝长谈人生,但当近距离与陈琳教授接触后,我顿时明白了陈琳教授常年来挂在嘴边的 “活着就是要工作”是种怎样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采访期间陈琳教授不止一次地表达了自己对这句恪守一生的座右铭的理解。活着为了什么?就是要工作!身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始终站在第一线,要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我想,这样一种坚忍韧不拔的奋斗作风不正是我们民族饱经风霜却能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么?不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承在心头的民族灵魂么?